//台東//
《親愛的你想念自己嗎?》
「強颱風小犬逼近台灣,明日上午在台東至恒春半島登陸…」
在屏東的最後一晚,我看到這則新聞。我有一刻思考過要不要改變路線,但稍作考慮後還是決定照原定計劃前往台東。一來我不想額外再多花一筆錢重新預訂民宿;二來我認為在生命安全沒有受到威脅下,其實所有事情都可以是旅程的一部份,所以我就決定準備好心情,好好迎接環島之旅所遇上的這隻「小犬」。
本想在前往花東的鐵路上欣賞著太平洋配搭著藍天白雲的景色,但現在卻變成欣賞洶湧的海浪,這也算是一個期間限定的景色。颱風在晚上會開始變得強勁,因此我把握這個店舖還未全部關門的下午,在民宿附近逛逛、吃點東西、和洗衣服。在等待衣服洗完的那段時間,我去了早前在網絡上看到的「東昌帆布行」。它是一間位於台東觀光夜市附近一間屹立超過50年的帆布行,主要售賣以帆布製造的耐用環保袋。店舖面積不大,卻從遠處就能夠看到一個個色彩繽紛的帆布袋向你招手。帆布袋有分大中小和飯盒袋共四種尺寸,我最喜歡的藍白款式沒有大的尺寸,老闆卻願意為我即場做一個,看到他手法乾淨俐落、不費吹灰之力便完成了這個我很喜歡的袋子。他告訴我他有一張1800個手提袋的訂單要在下星期完成,因此即使是颱風天他也必須回到這個店舖、亦是他的小工場來趕工。雖然不知道老闆的年紀,但我很佩服他願意花接近60年的時間在一件事情上,而且感覺他熱情沒有減退,從他所造的手提袋就能夠看出,那精準的一針一線代表著他的技術和經營的態度。他很自豪的說這個袋子並不花巧,但勝在夠耐用。手提袋裡沒有甚麼花巧的設計,頂多只有一個小暗格,和多加五十台幣所做的拉鍊,在這個追求新鮮感的世代裡,他仍然以耐用作為賣點,他由心地相信只要夠耐用,就自然有價值、自然能夠在這個世界繼續長存。關係,也是否一樣?
吃個快餐、在便利店買了一些儲備的糧食後便躲在民宿。在Netflix剛好看到一輯台劇《若是一個人》,顧名思義它就是探討關於「一個人」的生活。有些人害怕自己一個人,有些人則享受獨處;有些人害怕單身而急於找個伴、亦有些人堅稱一個人比兩個人更快樂。劇中每一集也會用一個問題作為引子來推進故事。「你可以一個人吃麻辣鍋嗎?」、「你可以一個人過聖誕節嗎?」、「你可以一個人做手術嗎?」等等,讓我想起前幾年在社交平台曾經流傳過一個「國際孤獨等級表」也是把一些事情界定為一個人做到底是否正常。以「一個人去旅行」為例,外界總是會對此付予很多標籤,正面則「勇敢」、負面則「孤僻」或「無聊」。對我來說,獨自做些甚麼並不會顯得自己與眾不同或有甚麼缺憾。習慣獨處的人或許並不是大多數,但其實這些人,包括我自己,只不過認為有很多事情一個人做都很快樂、甚至更快樂。我喜歡一個人看電影,因為我很怕在看電影途中被朋友的任何問題打斷;我喜歡一個人旅行,因為我能夠按自己的步伐決定行程,按自己的方式來認識這片土地。但同樣我也很享受與我的知己好友去旅行,因為我能夠與他們創造更多的回憶。即使是多麼外向的人,都總有想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而即使多麼喜歡獨處的人,也不代表他們就一定沒有朋友。或許是愈來愈多人提及這些名詞,又或者當大家都開始用MBTI作為一個區分自己的方式後,內向和外向開始變成只能二擇其一的陣營,雖則研究顯示過人的大腦結構會決定一個人傾向內向還是外向,但它正正說明了其實每個人都是立體的。每個人的構造、或是原生家庭都總會有分別,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了解自己適合怎樣的生活模式。2023年年初的時候我第一次在墨爾本嘗試空中跳傘,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說實話如果有一個朋友在旁邊一起跟我分享這份喜悅應該更快樂,但同時我也不想因為沒有朋友在身邊便放棄這個體驗的機會,而這一個「一個人跳傘」的勇氣也的確變成其中一個人生最難忘的回憶。
學習接受無常,而接受過後便是學習共存和欣賞。就像這隻小犬一樣,從某個角度來說他是破壞了我的行程,但同樣它的出現讓我能夠有一天有多的時間躲在房間,靜心享受一輯台劇,讓我在一個人的旅程中反思一個人的生活。所以,比起你敢不敢一個人做甚麼,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喜歡一個人做甚麼。一個人、兩個人、還是一班人,其實都是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的時間的一些狀態。我們可以嘗試享受和學習獨處、同時間也不要害怕投入關係,而最核心的是不論此刻的你是否一個人,也要好好跟自己相處。
不知道是否天氣潮濕的原故、還是房間空氣不太流通,在民宿房間內的這一兩天我非常頭痛,甚至頭痛得開始天旋地轉和作嘔。來到台東站的第三天,雖然天還是斷斷續續的下起大雨,但終於沒有再停班停課,因此我把握機會在台東市內到處走走、呼吸新鮮的空氣,在不同角落享受颱風過後的平靜。頭痛開始稍為減退,但還是有輕微天旋地轉的感覺,因此我決定坐在只有小貓幾隻的「珈琲小美」,一邊聆聽自己身心的聲音、一邊把所思所想都紀錄下來。
我從小就很容易頭痛,但即使斷斷續續照了幾次磁力共振也沒有發現甚麼異樣。上到中學後便開始經常吃止痛藥,雖然好像是治標不治本,但那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直到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的頭無間斷地痛了20日。我不斷去中文大學宿舍附近的診所覆診,醫生再一次叫我做檢查,而很幸運地仍然沒有發現甚麼異樣。「撇除了所有可能性,那很大機會是偏頭痛。」醫生這樣說。醫學常識薄弱的我一直以為大家說的偏頭痛只是代表其中一邊的頭痛,但聽醫生說完這句話後我便仔細了解偏頭痛的起因和根治方式。偏頭痛的其中一個起因是飲食,因此我決定做一個實驗——把所有它所寫的食物都吃一遍。果然,大部份的食物我吃到某個程度後也會開始頭痛,這讓我想起我從小吃甜品和太油膩的食物便會頭痛,我以為每個人吃得太甜太膩都會頭痛,但原來是朱古力、芝士、堅果、動物脂肪等等都是會觸發偏頭痛的食物,而且百發百中。除了食物,當我望到強光、或者去到人太多的地方,也是會很容易頭痛。當我開始了解到自己身體是這樣構造的時候,我開始尋找方式根治它,針灸、拔罐,能夠試的方法都試過,但還是無法完全根治。而現在,我則選擇與它共存。當然沒有人喜歡痛楚,我所謂的共存也不是放任自己的身體不顧,我還是要小心飲食,但同時我學會尊重和聆聽自己的身體。我覺得某程度上我的內向和偏頭痛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只要我接觸人群的時間太長,便會開始頭痛,體力也會急促下降(這也是偏頭痛的病徵之一),因此我了解到自己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久而久之我開始習慣、甚至享受獨處的時間,讓我變成現在的我。
從前的我會因為怕得罪別人而強逼自己投入於更多的社交圈子,而現在的我則學會在想別人之前多尊重一點自己。當然以禮相待還是一種基本的尊重,所以我需要在群體中逗留時,我還是要點頭打招呼,別人問我甚麼我還是會禮貌地回應,但我不再強逼自己要健談,要長期笑面迎人;反之我安心地做一個聆聽者、安靜地觀察群體裡的人和事。或許有人會因為我的沉默寡言而誤解自己,但同時我亦能夠更容易找到與自己頻率更相同的人。幸福是一種感受,不是一種可以比較的東西,更加沒有標準可言。有人身家過千萬卻不快樂、有人四肢不健全也同樣幸福。而我覺得感受到幸福的其中一環,就是要學懂接納和尊重自己。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外表不夠吸引而自悲,但也有人因此了解到內在美的重要性而用心經營自己的人生,最終變成一個幸福的人。
「親愛的你 想念自己嗎?」
此時咖啡店響起了安溥的《最好的時光》,好像又再一次回應著我在思考的事情。或許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自己認為的痛心疾首,也曾經以為自己再撐不過來,但此時此刻你還是在閱讀著這本書,還是願意在這個當下繼續呼吸。「最好的時光 哪兒還有啊?」我也不知道,但我確信只要我們願意尋找,就能夠找到。又或者,最好的時光並不是我們得到最渴求的事物的那一刻,而是當我們願意無條件接納和愛護自己時,已經是最好的時光。
下一站,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