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一個背包、一個相機袋,陪伴我到達桃園國際機場。自從有了桃園機場捷運,進出台北市變得很方便。依靠著捷運的窗邊望著風景,心裡不禁高呼——我終於能夠再一次踏足台灣。作為環島遊,顧名思義就是繞著台灣走一圈,有人八天環島、有人單車環島、而我則用二十五天來一個台鐵環島遊,而台北就是我的起點和終點。作為行程的第一站,也是我最熟悉的一站,我決定用重遊舊地的方式再一次感受那些曾經讓我對台灣動容的故事。華山1914文創園區、南機場夜市、寶藏巖、大稻埕...這些地方都是我過往曾經到訪,而且我很喜歡的地方。我想在這些地方裡尋找、尋找溫暖的熟悉感、同時也尋找這四年裡我和台北的種種變化。
從台北車站步行大概15分鐘後,遠處就看到工業風設計依舊保留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裡的展覽已經全部更改了主題,但某些店舖、例如「小日子」、「Wooderful Life」等等依然存在,同時也有一些新進駐的文創小店。如果有一些曾經很喜愛的小店結業,大概會感到不捨;但如果新開的另一間店符合口味,也就求之不得。簡單一點來說,我們想所有事情最好統統在控制之內,這樣就能換來大部份人追求的安全感。但實情卻告訴我們現實就是剛好相反,我們無法控制這個世界如何運作、無法控制另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們甚至微小得連自己明天的生活也無法完全掌握。我們沒有能力阻止電梯會否突然故障、走路會不會跌到、雨甚麼時候才會停下...。就例如9月初香港下了有紀錄以來最大的雨,黃大仙地鐵站內嚴重水浸、街道變成河流、橡皮艇變成唯一能夠在街道上使用的代步工具,這些事情應該絕大部份香港人也沒有想像過,但的確就是這樣發生在每一個人眼前。放眼到世界,近幾年來到處都是天災人禍,亞馬遜森林大火、以巴和烏俄戰爭、遍佈全球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统统都在告訴我們世界在日復日、年復年地改變,而且好像是愈變愈差。
「世界上唯一不會改變的事,是變」
我習慣一邊喝咖啡、一邊沉澱感受和想法,因此我前往公館捷運站附近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之前先進入了「咖啡休日」裡喝著一杯手沖寫作。不得不說我覺得台灣手沖咖啡的整體水準真的很高,我記得四年前我在「松山文創園區」裡的一間茶店跟老闆聊天,突然之間旁邊咖啡店的老闆讓我試一下他所做的手沖咖啡,那一杯的手沖讓我知道原來咖啡能夠有如此豐富且多變的風味,就像喝茶和果汁一樣,這些風味的衝擊顛覆了我對咖啡的觀感,而自此我便開始多接觸了咖啡。今天喝的這杯伊索比亞也是我喜歡的花果調,即使是同一個產地、甚至同一款咖啡豆,隨著烘焙的程度和手藝有所不同、或者存放的日子長短,風味也會有改變;而任何一個咖啡師也大概無法把同一款咖啡豆每一次都沖到一模一樣的口感和風味,同時間隨著品飲咖啡的人品嚐一杯咖啡的時長有所不同,味道也會一直隨時間而轉化。咖啡師在變化、咖啡在變化、天氣在變化、我也在變化。對,其實從這麼簡單的事情裡,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變化」是多麼真實。所以,對於去理解這些變化,我覺得很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為何會害怕改變。到底是甚麼原因讓我們對於一件自然如呼吸的事情感到不安、甚至恐懼?
我一直都是一個很喜歡計劃的人,從大學開始每一年的開首我也會寫下當年的十個目標,也會制定一些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計劃。我覺得這樣的計劃讓我對於未來比較安心,貌似能夠稍為確保自己在正軌上。當然實情是每一年都發生了很多我無法預料到的經歷,特別是從2019年開始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情,讓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但同時這些事情變成一個契機讓我明白到生命有限而決定鼓起勇氣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盡情探索未知、學習擁抱變化。在這些經歷中我開始領悟到有時候我們所怕的不是改變,而只是懼怕事情變得更差。舉個例子,如果有人預言今天你的iphone 12會不小心摔破,但卻保證明天會送一部新的iphone 15給你,那麼我們應該會滿心歡喜迎接這個改變。
我們很怕改變、同時也很怕沒有改變。
正如有人怕人生就這樣平平淡淡一輩子,卻不想失去現在尚算穩定卻苦悶的工作;
也有人明知現時的關係有毒,卻因為害怕再也遇不到一個「更好」的人而拒絕放手。
我們真正懼怕的或者不是改變,而是失去。
而我在這幾年的反思裡,稍為領悟到能夠對抗這份不安的方法是——信心。在基督教裡是神、在佛教裡是因果、也有人相信宇宙的一切運作都有安排。不論有沒有宗教背景,我認為每個人心裡總會有一些信仰、或者信念。這份所謂的信心其實很無形,也有不少人會標籤所謂的信心是自欺欺人、不切實際。而對我來說信心並不是守株待兔,相信自己就算作惡多端也能夠平步青雲;而正正相反,我相信只要保持善良、盡力做好能夠做的事情,就算面對失去也相信是最好的安排。就好像當我離開咖啡店前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後,卻發現大部份的店舖都沒有開,失去了過往所感受到的熱鬧和多姿多彩,或許面對這些情況有人會抱怨「總之唔好黎」、但我會選擇相信並接受一切事情,然後嘗試享受著這個當下。正因為沒有店舖沒有人,我能夠安靜地拿起相機在這個小小的藝術村裡穿梭。雖然它離公館站只是大概十到十五分鐘的步程,卻能夠逃離市區擁擠的感覺,讓人得以把步伐放慢。在樓梯中隨心拍照,偶爾停下來望望屋頂的一磚一瓦;在小巷裡慢慢探險,再一次看到那個「你很性感」的小擺設,還是會看錯做「你很感性」。漸漸地這份失轉化成一種得,讓我獲得了一段安靜而快樂的時光。當然生活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夠快樂,有時候當下的確會發生讓人傷心和痛苦的事,但我會嘗試視之為一份功課,嘗試接納並相信這件事情是意義的。有朝一日、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過後當我們回頭看,就會感謝這些經歷曾經出現,讓我們成為此刻的自己。
離開藝術村後,由公館乘坐松山新店線直上北門,便能夠抵達大稻埕。十八世紀末,大稻埕是台北最繁華的商貿中心,也是茶葉和布料貿易的樞紐;而現在除了繼續成為中藥、布行和南北貨的集散地外,也同時進駐了很多新興的文創小店和咖啡店,並變成一個新舊交融的旅遊景點。由於我到達的時間將近黃昏,因此不少的咖啡店也即將關門,再加上我的行李沒有空間讓我買太多手信,因此我只是隨心在紅磚作為主調的小區裡遊走。看到遠處橘紅色的太陽開始緩緩落下,我把握機會朝著太陽的方向急步行走,希望捕捉到我在台北所看到的第一個日落。雖然這個日落並沒有金光閃閃,但含蓄卻清晰的橘紅卻和這個昔日最繁華的舊區非常配合。雖然每一天太陽也會日復一日從東方升起,而夕陽也必然西下,但隨著天氣的改變,觀賞的角度與地區不同,甚至是當日心情的高低起伏,其實日落每一天都在變化,而這個變化永恒不變。小王子在某一天看了四十四次日落,我相信他也看到四十四個不同的日落。
這十篇旅記是我在旅程中的感受和自省、絕對不是要提倡甚麼價值觀,因為我相信及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而我只是在旅行和生活中不斷發掘哪一套方式能夠讓我過得更快樂。就像我之前去清邁禪修老師所分享過的「無常」,人生是「無常」的,我們無法控制世界、甚至自己身體的變化,今天天氣很藍、明天狂風暴雨;今天精神爽利,明天突然抱恙。我們要學懂觀察並接納無常,然後釋除纏繞在過去和未來的痛苦,學懂回到這個當下,因為唯有當下是我們能夠實真在在捉碰,而透過當下所體驗的感受和付諸的行動,我們也就是創造出更好的未來。
這兩天在台北的行程在一份又一份的熟悉感中完成。雖然沒有很多新奇的事物,卻讓我完完全全放鬆了身心,準備好心情迎接接下來的九段故事。
下一站,彰化。